谁在为“赔钱”的王家卫买单

日期:2025-10-06 15:33:00 / 人气:30



随着编剧古二(程骏年)的控诉,电视剧《繁花》与导演王家卫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创作署名权争议背后,折射出王家卫的导演霸权以及人性隐秘的一面。

票房“毒药”:投资者的沉重代价

王家卫在香港电影黄金年代是神一般的存在,但在商业领域却是个谜。他是艺术电影的金字招牌,然而真正盈利的电影仅有《旺角卡门》《重庆森林》《一代宗师》三部,其余大多血本无归。

1989年,香港资深影视人邓光荣赏识编剧出身的王家卫,投资其拍摄处女作《旺角卡门》,收获1150万港元票房。这让邓光荣十分欣喜,邀请张国荣、张曼玉等巨星为王家卫的新作助阵。但邓光荣的这次豪赌几乎让他倾家荡产,电影《阿飞正传》投资4000万港元,票房却仅有975万港元,公司破产,他自己也被气得住院,2011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65岁。

不过,王家卫凭借《阿飞正传》在第10届金像奖上斩获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五项大奖,从此声名鹊起。此后几十年,在不同投资者支持下,他拍出十余部电影,却让投资方苦不堪言。《东邪西毒》投资超2000万港元,票房仅900多万港元;《春光乍泄》《花样年华》虽是影迷心中的神作,但国内票房比《东邪西毒》还低;《一代宗师》内地票房超2.8亿元,可考虑到长达十年的筹备期和高昂制作成本,也难称优秀商业案例。

王家卫不仅票房表现不佳,其出了名的NPD式(自恋型人格)导演风格也让合作演员叫苦不迭。他剧组常出现茫然、善变、拖延的情况,因为他通常拿不出成型剧本,想到哪儿拍到哪儿。拍摄《阿飞正传》时,原本几个月的拍摄期被拉长到近一年,张学友吃了30多盘意大利面,梁朝伟吃了27个梨,戏份却最终被删减。《花样年华》拍了15个月,《2046》拍了5年。《东邪西毒》片场,王家卫不知如何拍摄,让所有人在沙漠中消耗时间,也消耗着投资者的钱。为拍《春光乍泄》,他把演员骗到阿根廷后藏起护照,张国荣在无望等待中感染病毒,甚至写了遗书。《一代宗师》与《繁花》依旧延续这种持久战风格。但即便如此,投资人、演员依旧趋之若鹜,因为王家卫能让演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金主算盘:隐性的丰厚收益

尽管王家卫拍电影常让投资者账面亏空,但众多投资者仍与他达成奇异互惠关系,背后有着隐性收益。

王家卫早期除邓光荣外,还得到台湾金牌制片人蔡松林的支持。蔡松林在《阿飞正传》票房暴雷后,虽被吓退不少,但还是投资了《东邪西毒》。当他发现王家卫三年半没拍出片子时,找刘镇伟用原班人马拍了27天赶出来的《东成西就》,斩获超2300万港币票房,展现了投资人的绝境翻盘策划力。

王家卫最核心的资金流来自1992年他与刘镇伟共同创立的泽东影业。对王家卫来说,票房并非最在意的,电影制作、海外发行、IP授权、艺人经纪等其他业务收益才是重头戏。凭借《花样年华》,梁朝伟成为戛纳影帝后,接房产广告费用超千万,泽东影业自然有抽成。张曼玉、刘嘉玲、宋慧乔等演员也因与王家卫合作身价倍增,《繁花》之后,胡歌重回顶流,唐嫣演技获认可,辛芷蕾步入公众视野并在威尼斯电影节夺得影后。演员们明白“我演你的戏,你升我的咖”。

投资者中,欢喜传媒老板董平是精明商人,2015年向泽东影业发行近9亿港元市值股份,换得未来六年优先投资王家卫作品的权利。和和影业、银都机构、腾讯影业、阿里影业等都投资过王家卫的电影,国际资本如法国MK2影业、日本松竹映画也向他抛出橄榄枝。虽然王家卫监制的《摆渡人》让阿里影业面临保本压力,但金主们有自己的算盘。

一是名头加持。王家卫是戛纳、柏林、威尼斯等电影节的常客,有强大的品牌镀金力。投资人借此混进顶级社交圈,为公司夺得艺术厂牌,潜在收益或远超短期亏损。二是长期投资价值。王家卫电影上映期收益期望不高,但因其艺术收藏价值,随时间推移会成为经典,价值不断攀升。如《花样年华》影碟发行与周边授权收入超800万美元,2024年重映首日票房突破3000万,有显著长尾效应。也有像甲骨文创始人女儿梅根·埃里森这样纯粹为爱发电的投资者。

祛魅艺术:大师光环下的争议

王家卫无疑是有才华的。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如非线性结构情节、大量内心独白,将时空与情绪揉碎;标志性的美学表达,如复古色调、精准光线捕捉,对手持摄影、慢动作、抽帧、构图的探索都堪称一绝。他为艺术片开创了新道路,国际上获奖无数,影响了侯孝贤、贾樟柯等一代代导演,刘镇伟还因用他的班底创作《东成西就》,进而执导《大话西游》。

然而,2025年9月编剧古二的发文,让王家卫从神坛跌入舆论漩涡。录音中他对古二“一个月几千元,既能写剧本又能当助理”的轻蔑点评,激起公愤。当大师滤镜被打破,用当代视角审视他的作品,会发现一些问题。

在技法上,王家卫的镜头美学源于现实受限。他承认很多技巧是为解决拍摄实际问题,如光线不足用抽帧应对,场景逼仄用局部拍摄。手持摄影导致画面晃动模糊,可能并非如影评人解读的是外化角色内心焦虑,而是剧组只能使用手持摄影。

在故事上,王家卫的叙事迷离源于剧本不充分。他的电影难懂,如《重庆森林》双线叙事、《东邪西毒》时空错乱,常被认为是通过情绪呈现而非完整叙事,让观众沉浸角色意识流。但更可能是他拍戏无固定剧本,大量角色独白是因为他不知如何处理素材,所谓的作者性情绪渲染或是掩盖叙事无能的华丽外壳。

在内核上,王家卫一直滞留在青春期的疼痛忧伤中。他的电影多表达“孤独”,如金城武吃凤梨罐头、张国荣询问“不如我们重新来过”,但这些情绪无实质情节支撑,是通过呓语、光影、碎片化生活一隅传递的模糊伤感,与郭敬明的风格有相似之处。郭敬明曾表达对王家卫的崇拜,称其为“制造幻觉的高手”。

王家卫能在80年代末崛起,是他的幸运也是时代的幸运,他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才华横溢的视听享受。但时代变化,审美和观念不断更新,大师王家卫或许不再属于这个时代。一旦他停止飞行,站在原地经受大众审视,作品和为人可能都经不起研磨。新一代资本方也没有足够成本托举一位不受控的大师,他最好的结局或许是“我选择留在我自己的岁月里了”。

作者:沐鸣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沐鸣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