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股市狂欢:“囤粮” 药企谋长远,套现者逐短期,资本博弈藏行业机遇与风险
日期:2025-08-23 19:50:16 / 人气:26

8 月的创新药资本市场,一边是翰森制药配股募资 39 亿港元、药明康德港股融资近 77 亿港元的 “囤粮” 热潮,一边是百济神州大股东高瓴资本套现 26 亿港元、信达生物淡马锡减持 24 亿港元的 “离场” 操作。自 2025 年开年以来,中国创新药企迎来估值修复,港股超 20 家企业再融资额超 340 亿港元,A 股虽仅两家获批定增却也动作频频。这场 “狂欢” 中,“囤粮” 者瞄准全球化研发与商业化布局,“套现” 者或为回收长期投资、或因短期行情获利,两者的博弈不仅折射出创新药行业 “高投入、长周期” 的特性,更揭示了资本在 “长期价值” 与 “短期利益” 间的权衡 —— 与江西小炒靠 “老乡带老乡、踏实深耕” 的产业逻辑不同,创新药资本市场的 “热与冷”,更考验企业的战略定力与资本的理性判断。
一、“囤粮” 阵营:融资潮背后,创新药企的生存与突围逻辑
创新药行业 “研发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 的特性,决定了 “现金流” 是企业的生命线。在此次股市回暖之际,药企密集再融资,本质是为 “后续研发、商业化、全球化” 储备弹药,尤其是港股企业,更借势弥补此前资金缺口,抢占行业发展先机。
1. 港股为主力:融资频次与规模双高,多方式补资金缺口
2025 年开年至今,港股创新药企成为再融资的 “主力军”:超 20 家企业启动再融资,远超去年同期,部分企业甚至年内两次募资,总金额已超 340 亿港元。这种 “密集融资” 的背后,是港股创新药企此前的 “资金压力”——2024 年底,信达生物账上现金较上年减少近 5 亿元,随着在研药物进入后期及商业化阶段,研发、临床、推广成本陡增,急需资金补充。
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呈现 “多元化”:除传统的配售新股(药明康德、信达生物),“以旧换新” 模式备受青睐 —— 云顶新耀、亚盛医药等企业通过 “创始人卖旧股、购新股” 的操作,既为公司募资,又因 “老股无禁售期” 吸引投资者。以亚盛医药为例,董事长杨大俊以 68.6 港元 / 股卖出 2200 万旧股,再以同价购入新股,为公司募得 15 亿港元,恰好用于新获批药物的临床推广,这种 “精准募资、专款专用” 的操作,体现了药企 “借势补能” 的理性。
2. 募资用途聚焦 “全球化与商业化”,瞄准长期发展
从募资方向看,“全球化” 成为头部药企的核心战略。信达生物 43 亿港元融资中,90% 用于创新药全球研发与设施布局,2025 年被其视为 “全球创新发展新时期” 的关键年;药明康德作为创新药外包龙头,近 77 亿港元募资将进一步强化其全球服务能力,承接更多国际订单。这种 “押注全球化” 的选择,源于国内创新药市场竞争加剧 —— 随着同质化研发增多,出海成为药企突破增长瓶颈的重要路径,而充足的资金是 “自主开展全球临床、自建商业化团队” 的基础。
此外,部分药企将募资用于 “商业化落地与盈利冲刺”。亚盛医药明确提出 “2027 年实现整体盈利” 的目标,此次融资正是为新获批药物的市场推广铺路;康诺亚、歌礼制药等企业虽在 “以旧换新” 中让创始人套现部分资金,但核心募资仍投向在研管线,确保研发进度不中断。这种 “短期融资为长期盈利奠基” 的逻辑,与江西小炒 “先服务老乡、再拓展市场” 的扎实路径异曲同工,都是 “立足当下、着眼长远” 的战略选择。
二、“套现” 阵营:股东减持的多重逻辑,短期行情与长期回报的平衡
在药企 “囤粮” 的同时,部分创始人、大股东及机构投资者选择 “逢高减持”,套现金额从千万到数十亿港元不等。这些减持行为并非单纯的 “看空行业”,而是蕴含 “长期投资回收、优化股东结构、短期获利了结” 等多重逻辑,反映了资本对创新药行业 “高波动” 特性的应对。
1. 机构投资者:长期布局后获利离场,优化资产配置
以 “创新药一哥” 百济神州为例,长期支持者高瓴资本在 2025 年 3 月减持美股 6 亿美元、5 月减持港股 20 亿港元,彻底退出 “持股 5% 以上大股东” 行列。高瓴资本的减持,并非看空百济神州,而是其 “长期投资周期结束” 的正常操作 —— 自投资以来,百济神州已从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成长为具备全球商业化能力的药企,股价年初至今上涨超 70%,此时套现既回收了高额回报,也可将资金投向更早期的创新药项目,优化资产配置。
类似的还有信达生物的淡马锡与礼来亚洲基金:淡马锡在 4-5 月减持 3 次套现 24 亿港元,礼来亚洲基金 6 月减持近 24 亿港元,两者均不再是持股 5% 以上大股东。礼来亚洲基金持股信达生物超 13 年,伴随企业从初创到全球化布局,此次减持既是对 “长期投资的回报兑现”,也为信达生物引入新的机构投资者,拓宽股东基础,符合企业长期发展需求。
2. 创始人与控股股东:部分套现缓解个人资金压力,仍锚定企业长期价值
不同于机构的 “全额退出”,部分创始人与控股股东的减持多为 “部分套现”,且仍保持对企业的控制权。云顶新耀控股股东康桥资本(由董事长傅唯管理)在 1 月、6 月累计减持超 20 亿港元,持股比例从 39.5% 降至 25.9%,但仍是第一大股东;康诺亚董事长陈博通过 “以旧换新” 套现 1.2 亿港元,歌礼制药创始人吴劲梓套现 3.9 亿港元,两者均继续持有公司大量股份。
这种 “部分套现” 的逻辑,一方面是创始人 “个人资金需求” 的释放 —— 创新药行业创始人长期投入精力与资金,在企业估值修复后适当套现,可缓解个人财务压力;另一方面,减持后引入 “国际长期投资者及专业医疗投资者”,能优化公司股东结构,为后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正如康桥资本所言,减持是 “支持公司长期发展的最佳方式”,而非 “放弃企业”。
三、A 股与港股差异:融资环境不同,药企选择分化
创新药再融资呈现 “港股热、A 股冷” 的格局 —— 港股超 20 家企业融资超 340 亿港元,A 股仅迪哲医药、百利天恒两家获批定增,金额合计不足 60 亿元。这种差异源于两地资本市场的 “制度环境与投资者结构” 不同,也影响了药企的融资选择。
1. 港股:市场化程度高,适配创新药 “高风险、长周期” 特性
港股对创新药企的包容性更强,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再融资流程更灵活、审批周期更短,且国际机构投资者占比高,更能理解创新药行业 “高投入、慢回报” 的特性。此次港股创新药企密集融资,正是借助 “市场化定价、快速募资” 的优势,抓住股市回暖窗口补充资金,尤其是 “以旧换新” 模式,完美契合国际投资者对 “流动性” 的需求(老股无禁售期),吸引了大量外资参与。
2. A 股:审批较严,聚焦 “已盈利或有明确商业化前景” 企业
A 股对创新药企再融资的要求更严格,需考量企业的盈利状况、募资用途的合理性,审批周期相对较长。今年获批定增的迪哲医药、百利天恒,均具备 “核心药物进入商业化阶段、现金流相对稳定” 的特点,符合 A 股 “风险可控” 的导向。这种 “严审批” 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融资频次,但也避免了 “盲目融资、资金闲置” 的问题,引导资金流向真正具备发展潜力的企业。
四、对比与反思:创新药资本狂欢下,需警惕 “热行情” 与 “冷现实” 的落差
创新药股市的 “囤粮” 与 “套现” 博弈,与江西小炒 “靠手艺、拼口碑” 的产业逻辑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依赖资本输血,需在 “短期行情” 中把握融资机遇,同时应对股东套现带来的股价波动;后者靠 “老乡带老乡” 的扎实积累,以 “性价比、锅气” 赢得市场,发展更稳健但规模扩张较慢。这种差异也揭示了创新药行业的核心矛盾 ——“资本的短期逐利性” 与 “行业的长期发展性” 的平衡。
1. 机遇:融资潮为行业注入活力,全球化布局加速
此次再融资潮为创新药企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助于推动在研管线进展、加速全球化布局。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头部企业凭借融资,可进一步扩大国际临床团队,推进药物在欧美市场的上市;亚盛医药、云顶新耀等企业则能强化商业化能力,提升已获批药物的市场渗透率。这种 “资本助力产业” 的良性循环,将推动中国创新药从 “国内竞争” 走向 “全球比拼”,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2. 风险:警惕 “盲目融资” 与 “股价泡沫”,回归价值本质
狂欢之下,风险同样存在:部分药企可能因 “行情火热” 盲目融资,导致资金闲置或投向非核心业务;股价短期上涨过快可能催生泡沫,若后续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商业化不及目标,股价易出现大幅回调。此外,大股东密集套现虽有合理逻辑,但也可能引发市场恐慌,影响投资者信心。
正如江西小炒靠 “味道与真诚” 长久立足,创新药企的核心价值终究在于 “药物研发实力与商业化能力”。资本是 “助力” 而非 “主导”,企业若仅依赖融资炒作股价,忽视研发与临床进展,终将被市场淘汰;只有像亚盛医药那样 “明确 2027 年盈利目标”、像信达生物那样 “聚焦全球化研发”,将融资转化为 “实实在在的竞争力”,才能在行业周期中屹立不倒。
五、结语:资本博弈背后,创新药行业仍需 “长期主义”
创新药股市的 “囤粮” 与 “套现”,是资本在行业回暖期的正常反应 ——“囤粮” 者着眼长远,为研发与全球化储备弹药;“套现” 者兼顾短期,兑现长期投资回报或优化资产配置。两者的博弈并非 “对立”,而是资本与产业相互适配的过程。
但无论资本如何博弈,创新药行业的本质从未改变:它需要 “十年磨一剑” 的研发定力,需要 “真金白银” 的持续投入,更需要 “以患者为中心” 的药物创新。正如江西小炒靠 “一口锅气、一份真诚” 赢得打工人认可,创新药企也需靠 “一款好药、一个明确的盈利路径” 赢得资本与市场的长期信任。
在这场股市狂欢中,希望更多药企能守住 “长期主义” 的初心,将融资用于实处,推动创新药出海与商业化落地;也希望资本能保持理性,既享受短期行情的红利,更陪伴企业穿越行业周期,共同见证中国创新药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蜕变。毕竟,对创新药行业而言,真正的 “狂欢”,从来不是股价的短期翻倍,而是一款款新药为患者带来希望的时刻。
作者:沐鸣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AI搜索引擎,苹果决定自研09-04
- 书评的衰落:现状、原因与未来存...09-04
- 儿童指纹水杯爆单:被育儿焦虑裹...09-04
- 腹背受敌!8-10 万小型电动车为何...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