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的衰落:现状、原因与未来存疑

日期:2025-09-04 20:49:05 / 人气:19


近日,美联社宣布停止刊发书评栏目,这一事件为书评写作的衰落再次敲响警钟。实际上,书评的衰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式微。

书评衰落:历史轨迹与当下困境

历史上的衰落迹象

早在1959年,美国批评家伊丽莎白·哈德威克就指出美国书评界“充斥着平庸与软弱的溢美之词”,缺乏真正的批评锋芒。半个多世纪后,文化评论家李·西格尔表示,批评者越来越不愿公开发表尖锐负面评价,书评愈发温吞、缺乏张力。

当下的衰落表现

  • 媒体书评式微:社交媒体的崛起重塑了阅读与书评的传播方式。亚马逊允许普通购买者贡献书评,Goodreads打造读者社交网络,BookTubers制作书评视频,#Bookstagram和#BookTok等热门标签以及名人读书俱乐部让书评有了新形式。在此背景下,媒体书评逐渐落入下风。美联社停止发布常规书评后,原本转载其书评的媒体可能也会停止发布,甚至被迫停止文学新闻报道。《纽约时报》对文化编辑部的重组也意味着其文化报道可能转向视频或其他社交媒体平台。

  • 中国书评媒体的困境: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书林》和《读书》等刊物主导书评时代。2003年《新京报书评周刊》创刊后,同类媒体相继创办,在2010 - 2012年前后达到鼎盛,全国刊发书评的大众媒体平台超30家。但新媒体时代到来后,从2014年开始,大众书评媒体陷入困境,如《文汇读书周报》停刊并入《文汇报》,《北京青年报·青阅读》减版。如今,许多国内媒体减少专门书评板块,转向文化观察形式,书评内容常与其他内容结合,甚至取消书评板块,书评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大打折扣。

书评生存空间被压缩的原因

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

上海贝贝特出版社的编辑尹晓冬表示,现在人们习惯短阅读,面对海量繁杂信息,对系统性、专业性阅读需求减少。读者只想迅速获取知识、看到图片和了解书籍卖点,文化氛围变得浮躁。短视频的流行也“淹没了大家的专注力”,读者认为看视频就能了解书籍,没必要看复杂的文章。

书评质量问题

文学评论家刘剑梅认为,媒体上的书评多停留在作者生平介绍和作品内容概述层面,缺乏对文本、文学传统和审美形式的深入分析。书评家写书评常因出版社寄书,若不喜欢书大多选择不写而非公开批评,导致书评缺乏批判力度。出版社有让图书快速传播变现的压力,也使得好书评缺乏生存空间。

社交媒体时代书评的新变化与争议

社交媒体书评的兴起

在新媒体时代,小红书成为出版行业集中“种草”的重要阵地,出版机构将一半精力投入其中。小红书上的书籍推荐依赖博主个性化写作,以简短精准的笔记影响潜在读者。但大部分博主收钱推广,基础费用每条笔记200 - 500元,可根据互动量叠加稿费。

评论民主化的利弊

社交媒体让人人都能发表书评,促进了“百花齐放”,提高了书籍讨论度,让更多人有机会发声,权力不再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但也存在问题,一方面,帖子鱼龙混杂,读者难以判断该相信谁;另一方面,这种“民主化”可能只是表面热闹,缺乏深入讨论,甚至走向浮躁。

书评存在的必要性与价值

专业书评的独特价值

《纽约客》评论员理查德·布罗迪认为,评论是极具前进性的艺术写作,书评体现观众对作品的独立体验,扎根于个人与具体作品的相遇及其经济含义,而其他文化报道常关注人物和明星光环,忽略帮助潜在观众理解作品。

严肃批评的重要性

尹晓冬认为严肃批评对于探索小说的美、语言的魅力和好的主题至关重要,能培养人的逻辑感、系统思考能力,让人不被极端观点影响。罗恩·查尔斯强调,书评在碎片化媒介环境中承载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能帮助读者找到好书,鼓励新晋作家创作,激发出版商信心,维护文学深度和文化价值。缺乏深刻书评的文学界将陷入“无人打理的花园”。

在社交媒体和大众平台盛行的当下,书评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专业书评和严肃批评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如何让书评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沐鸣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沐鸣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