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到东南亚卖咖啡,对手全是 “瑞幸”

日期:2025-08-23 19:50:49 / 人气:33


当蜜雪冰城凭借低价茶饮在东南亚市场 “攻城略地” 后,其旗下咖啡品牌幸运咖正将 “第二增长曲线” 投向海外 —— 近期消息显示,幸运咖已筹备在马来西亚开设五家门店,马来西亚或将成为其咖啡出海的首站。在国内市场,幸运咖靠 “6 块 6” 平价策略在下沉市场 “杀疯”,以超 7000 家门店跻身国内第四大现磨咖啡品牌;而在东南亚这个咖啡文化深厚、本土品牌扎堆的 “客场”,幸运咖要面对的,是一群模仿瑞幸模式成长起来的 “东南亚版瑞幸”,低价牌能否再次奏效,成为最大悬念。
一、东南亚咖啡市场:遍地都是 “小瑞幸”,竞争早已白热化
在国内,幸运咖被视作 “9 块 9 瑞幸” 的平价对手;但在东南亚,除了真正的瑞幸,它还要迎战一批 “本土化复刻瑞幸” 的品牌,这些品牌凭借 “低价 + 快取 + 数字化” 模式,早已在当地站稳脚跟:
1. 本土 “瑞幸” 们:模仿瑞幸,快速扩张
印尼 Fore Coffee:2018 年由印尼创投机构 East Ventures 孵化,成立数年内快速扩张,截至 2024 年 9 月,在印尼与新加坡拥有 217 家门店,2025 年 3 月已启动 IPO,是印尼平价咖啡市场的代表品牌;
新加坡 Flash Coffee:2019 年成立,早期融资时就以 “对标瑞幸” 为卖点,累计融资 7000 万美元,曾跻身新加坡独角兽行列,巅峰时期门店超 250 家,覆盖印尼、泰国、中国香港等多地;
马来西亚 ZUS Coffee:2019 年诞生,从 APP 配色、产品设计到营销模式都高度复刻瑞幸,截至 2024 年底,在马来西亚门店超 586 家,是当地平价咖啡市场的 “地头蛇”。
这些品牌的崛起,离不开东南亚独特的市场土壤:一方面,东南亚是全球主要咖啡豆产区,咖啡文化深厚(如马来西亚白咖啡、越南滴漏咖啡、泰国 Oliang 黑咖啡),消费者无需市场教育;另一方面,“瑞幸模式” 的 “低价、高频、快取” 契合当地年轻人的社交与通勤需求,且东南亚国家地理分散、需求多样,为 “小瑞幸” 们提供了差异化生存空间。
2. 真瑞幸与库迪的东南亚试水:谨慎与激进的两种结局
面对这片 “蓝海”,中国咖啡巨头早已入局,但结局截然不同:
瑞幸:谨慎扩张,主打 “共存”
瑞幸出海首选新加坡,避开 “价格战” 与 “快速扩张”,截至 2024 年下半年仅开 47 家门店,成为新加坡第三大咖啡品牌(仅次于星巴克 140 余家、The Coffee Bean & Tea Leaf 70 余家)。据接近瑞幸人士透露,其海外策略是 “长期共存、确立品牌心智”,而非 “干掉本土品牌”—— 这一思路也规避了 Flash Coffee 的覆辙(2023 年 10 月因盲目扩张、缺乏运营能力破产清算)。
库迪:重蹈覆辙,低价失灵
库迪 2023 年 12 月进入新加坡,延续国内 “低价跑量” 策略,首店甚至开在 Flash Coffee 的 “旧址”,但开店首周门可罗雀,2024 年 4 月更传出三家门店接连关闭。核心问题在于:新加坡市场狭小,优质店面稀缺,低价难以撑起 “跑量” 需求,且缺乏本地化运营,最终陷入 “扩张 - 亏损 - 闭店” 的循环。
二、幸运咖的底气:蜜雪冰城的东南亚 “成功模板”
尽管对手林立,幸运咖进军东南亚并非 “盲目冒险”—— 母公司蜜雪冰城早已在东南亚验证了 “下沉市场 + 供应链 + 加盟” 的打法,为幸运咖铺垫了基础。
1. 蜜雪冰城的东南亚经验:低价 + 供应链,两年门店翻 10 倍
蜜雪冰城最早以越南、印尼为出海起点,凭借 “极致低价 + 宽松加盟” 快速扩张:
加盟政策宽松:在越南,6-7 亿越南盾(约 18-20 万元人民币)即可开店,门店面积最小仅 30 平方米,“有位置就能开”;在印尼,借助 OPPO、VIVO 当地经销商的门店与物流资源,快速铺店;
供应链驱动盈利:蜜雪冰城的核心盈利逻辑是 “靠供应链赚钱”—— 门店越多,向加盟商销售设备、食材的规模越大,形成 “开店 - 供应链 - 再开店” 的正向循环;
扩张成果显著:2022 年 3 月,蜜雪冰城在印尼仅 300 家门店、越南 250 家;到 2024 年 9 月,印尼门店超 2600 家、越南超 1300 家,两年翻 10 倍,在印尼甚至有 “占领空屋的天使” 之称。
这种 “下沉市场 + 供应链整合” 的模式,正是幸运咖在国内成功的关键 ——2024 年,幸运咖借助蜜雪冰城兰州仓,将门店拓展至青海玉树等偏远地区,还通过减免 1.7 万元加盟费用吸引加盟商,最终实现 “半年新增 1000 家门店” 的突破。如今进军东南亚,幸运咖可直接复用蜜雪冰城的供应链网络与加盟体系,降低海外扩张成本。
2. 与瑞幸的成本差:平价策略的核心优势
在东南亚,瑞幸因 “直营模式 + 高物料成本”,难以复制国内低价 —— 据《晚点 LatePost》报道,瑞幸在新加坡的物料成本是国内的 1.1-1.5 倍,只能靠 “高客单价”(接近星巴克)维持运营,2024 年前三季度新加坡市场收入 9140 万元,支出却达 1.677 亿元,仍未盈利。
而幸运咖背靠蜜雪冰城的全球供应链,有望延续国内 “6 块 6” 的平价优势:一方面,蜜雪冰城已在东南亚建立食材、设备采购与配送网络,可降低幸运咖的物料成本;另一方面,加盟模式能大幅减少直营带来的人力与运营成本,让 “低价跑量” 在人口更密集的马来西亚(而非新加坡)具备可行性。
三、挑战仍在:品牌、产品与市场规模的三重考验
尽管有蜜雪冰城 “背书”,幸运咖在东南亚仍面临三大挑战,能否突破这些瓶颈,决定其出海成败:
1. 品牌知名度:“幸运咖” 远不如 “蜜雪冰城”
在东南亚,消费者对 “蜜雪冰城” 的认知多停留在 “低价茶饮”,对其旗下的 “幸运咖” 几乎毫无了解。相比之下,ZUS Coffee、Fore Coffee 等本土品牌已深耕多年,拥有稳定客群;瑞幸虽门店少,但凭借全球知名度,仍有品牌溢价。幸运咖若仅靠 “低价”,缺乏像蜜雪冰城 “冰淇淋、柠檬水” 那样的爆款产品(这类产品在炎热的东南亚人气极高),可能难以快速打动消费者。
2. 产品适配性:能否贴合本地化口味?
东南亚咖啡需求高度分散:马来西亚偏好白咖啡、海南咖啡,越南钟情滴漏咖啡,泰国喜欢加炼乳的 Oliang。而幸运咖在国内的产品以 “美式、拿铁” 等基础款为主,上新速度慢于瑞幸、库迪,若不能推出贴合当地口味的产品(如本土化调味咖啡),可能会被 “更懂本地人的本土品牌” 分流客群。
3. 市场规模:东南亚咖啡市场 “看似大,实则小”
墨腾创投报告显示,印尼(9.47 亿美元)与泰国(8.07 亿美元)是东南亚最大的两个咖啡市场,但两者总和不足中国咖啡市场的 5%。这样的规模,或许能支撑幸运咖靠 “卖供应链”(向加盟商售物料、设备)赚钱,但要像国内一样靠 “咖啡销量” 实现大规模盈利,难度较大。这也是瑞幸将美国、库迪将日韩澳加列为出海重点的原因 —— 它们需要更大的市场支撑 “规模效应”。
四、未来:低价能否 “破局”?东南亚或成全球跳板
对幸运咖而言,进军马来西亚是 “试金石”:若能靠 “6 块 6” 低价 + 蜜雪冰城供应链,在马来西亚打开市场,不仅能验证 “咖啡出海模式”,还能以东南亚为跳板,借助蜜雪冰城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向其他地区扩张。
但要注意的是,东南亚 “小瑞幸” 们早已熟悉 “低价玩法”,幸运咖若想脱颖而出,需在 “低价” 之外找到差异化 —— 比如结合蜜雪冰城的茶饮优势,推出 “咖啡 + 茶饮” 组合产品;或借鉴国内加盟经验,针对东南亚加盟商推出更灵活的扶持政策。
最终,幸运咖在东南亚的成败,不仅关乎蜜雪冰城的 “第二增长曲线”,更将为中国平价咖啡品牌出海提供 “可复制” 的模板 —— 毕竟,在全球咖啡市场,“低价” 永远有需求,但 “低价 + 本地化” 才是长久之道。

作者:沐鸣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沐鸣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