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电芯危机:充电宝行业的安全漏洞与监管困局

日期:2025-07-01 15:32:44 / 人气:14


6月28日起,民航局禁止携带无3C标识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的规定,如同一记重锤,砸向了整个充电宝行业。这场由罗马仕充电宝自燃事件引发的行业地震,暴露出从电芯生产到产品检测的全链条安全隐患,也揭开了充电宝行业在高速发展背后的监管漏洞与安全悖论。

一、电芯替换黑幕:从源头埋下的安全炸弹
事件的导火索是3月20日杭州飞香港航班上罗马仕充电宝自燃。调查显示,问题根源指向充电宝的核心部件——电芯。国内软包电池第一大供应商安普瑞斯被曝出其合作的江西工厂存在“偷梁换柱”行为:为降低成本,工厂将电池阴极与阳极间隔膜的原材料从陶瓷涂层PP/PE隔膜换成普通PP/PE隔膜,甚至可能替换正极材料(高镍三元换为其他材料)。

这种材料替换直接导致电芯安全性能崩塌。隔膜作为正负极间的“绝缘屏障”,其失效会使电池内部短路,产生大量热量,引发起火自燃。而高镍三元材料的替换则会因生产环境管控难度大(湿度要求苛刻),导致不良率飙升。更致命的是,这些被替换材料的电芯已累计出货超1亿片,其中风险批次约两三千万片,广泛应用于市面上基础款充电宝。

二、监管漏洞:3C认证的“形式主义”困境
充电宝行业的安全防线本应依靠3C认证,但现实却暴露出其形同虚设的尴尬。一方面,3C认证仅在产品上市前进行一次强制性检测,后续生产过程中的材料替换、工艺变更等环节缺乏动态监管。企业只需在送检时提供符合标准的样品,拿到证书后便可“自由发挥”。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只要上市前拿下3C认证,生产到上市全是厂家和品牌方自己负责。”

另一方面,检测标准的科学性存在空白。现行GB 31241—2022和GB 4943.1—2022标准虽对移动电源安全有规定,但对重点部件的强制性检测不够细致,导致企业可通过“材料微调”蒙混过关。例如,电芯中隔膜材料的替换虽可能影响安全性,但在框架指标上仍能“达标”。此外,3C认证机构间竞争激烈,认证成本下探至6000 - 18000元,部分机构为抢生意放松审核标准,进一步削弱了认证的权威性。

三、行业乱象:内卷下的安全牺牲
消费电子行业的快速迭代与激烈竞争,让充电宝厂商陷入“成本与安全”的两难困境。为追求快充性能与低价优势,厂商不得不压缩电芯成本。目前,一片5000毫安的电芯成本约十几元,占充电宝总成本的30% - 50%。但在行业内卷下,两万毫安、三十三瓦的充电宝售价已压至百元,厂商只能选择价格更低但安全性差的电芯。

这种“体积、功率、价格的不可能三角”使得厂商在满足用户需求与保证安全之间失衡。正如业内人士李景风所言:“手机电芯比充电宝好很多,但充电宝使用环境更恶劣(输出功率二三十瓦),价格却更便宜。”当安全成为成本的“牺牲品”,事故的发生便成了必然。

四、行业洗牌:从危机到重生的转折点
危机之下,行业已开始自我净化。安克创新与ATL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后者作为核心电芯供应商;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移动电源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意见,拟从材料、工艺、安全监测等五方面提升安全性。这些举措标志着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对消费者而言,这场危机或许是一次“重生”的契机。随着监管趋严、标准完善,未来充电宝市场将淘汰一批忽视安全的企业,留下真正注重产品质量的品牌。而对于厂商来说,唯有将安全置于首位,加大研发投入,选择优质电芯供应商,才能在这场洗牌中存活下来。

“致命”电芯危机暴露的不仅是充电宝行业的安全漏洞,更是对整个制造业“重成本轻安全”思维的警示。唯有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强化企业责任意识、推动行业标准升级,才能让充电宝真正成为安全的“能量伙伴”,而非隐藏在口袋里的“定时炸弹”。

作者:沐鸣娱乐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沐鸣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