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存钱意愿高涨下,财政该更多刺激消费吗?
日期:2025-07-25 19:31:59 / 人气:6

2025 年上半年,中国居民存钱意愿创下新高,住户存款增加 10.77 万亿元,与此同时,消费市场呈现 “冷热交织” 的复杂态势:以旧换新政策带动销售额超 1 万亿元,电影《哪吒 2》票房破 154 亿元,但 CPI 同比下降 0.1%,多数行业陷入 “降价求存” 的内卷。在居民储蓄率攀升与消费信心不足的背景下,“财政是否该更多刺激消费” 成为经济政策辩论的核心命题。
消费市场的 “冰与火”:高储蓄下的结构性分化
当前消费市场呈现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一方面,“非必要不消费” 成为部分群体的共识,就业焦虑(36% 受访者经历)和收入预期下滑,让低收入家庭更倾向于缩减开支,转向性价比消费。唐山骨质瓷工厂从外销转内销后 “能卖多少卖多少”,大连海参品牌遭遇非刚需群体消费意愿下降,都印证了消费市场的谨慎情绪。
另一方面,消费并未完全失速,甚至暗藏亮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5%,“618” 促销推动 5 月消费增速达 6.4%;以旧换新政策覆盖家电、家居等 12 类产品,带动销售额 1.1 万亿元;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升,2024 年达 46.1%,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 0.8%。这种分化背后,是消费需求的 “分层演变”:高收入群体仍有享受型消费能力,低收入群体聚焦刚需,而兴趣消费(如刘飞的公路自行车)成为中间群体的 “消费锚点”。
值得注意的是,储蓄高增与消费谨慎形成闭环。居民存钱意愿高涨,本质是对就业、收入的风险对冲 ——2024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低收入组增速较 2019 年下降 11 个百分点。这种 “防御性储蓄” 导致消费乘数效应减弱,即便短期补贴能拉动销量(如汽车销量增长 10.9%),也难改行业利润率下滑(汽车行业利润率降至 4.3%)的现实,显示消费刺激需突破 “收入预期” 瓶颈。
政策辩论:刺激消费还是加码投资?
面对消费市场的复杂态势,经济学界对财政政策方向存在明显分歧,核心聚焦于 “消费驱动” 与 “投资驱动” 的路径选择。
支持 “更多刺激消费” 的观点认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 52%,是内需主力,且消费补贴乘数效应更高。滕泰指出,消费补贴的宏观乘数大于 3 倍,远超基建投资的 1.06 倍;中国家庭消费率仅 37%,远低于 OECD 成员国 60% 的平均水平,结构性提升空间巨大。刘元春以 “以旧换新” 政策为例,建议将补贴规模从 3000 亿元扩至 5000 亿元以上,同时聚焦文旅等服务消费,弥补消费增长率缺口。他们认为,当前投资率已过高,继续加码基建易陷入 “低效投资陷阱”,而消费刺激能直接改善民生、优化需求结构。
主张 “侧重投资” 的观点则强调基建投资的可控性与基础性。余永定指出,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可直接控制的政策变量,未来五年有 31 万亿元增量公共投资空间;中国消费率低一定程度上是发展阶段特征,低消费率、高储蓄率曾是赶超优势。他认为,外部环境严峻时,基建投资能快速创造岗位、提升生产力,为消费增长奠定物质基础。这种观点担心消费补贴仅具短期效应,且可能因居民储蓄倾向而 “政策漏损”—— 即补贴资金未转化为新增消费,而是成为储蓄。
两种观点的分歧本质是 “短期稳增长” 与 “长期调结构” 的权衡。当前财政面临双重约束:一方面,收入增速下滑,有限资金需 “花得准”;另一方面,消费与投资并非完全对立,需避免非此即彼。例如,以旧换新政策既刺激消费,也带动相关产业投资;基建投资若聚焦新基建、民生工程,也能间接提升消费能力。争议的核心其实是 “如何让政策更精准”—— 避免消费补贴 “撒胡椒面”,防止基建投资 “重规模轻效益”。
破局思路:精准刺激与长效机制结合
在居民存钱意愿高涨的背景下,财政刺激消费需兼顾 “短期提信心” 与 “长期稳预期”,构建 “精准补贴 + 收入提升 + 结构优化” 的组合策略。
短期需聚焦 “有效刺激”,避免政策资源浪费。当前 “以旧换新” 政策虽带动消费,但存在 “资金消耗过快”“透支未来需求” 等问题,6 月消费增速放缓已显端倪。未来可优化补贴方式:一是向低收入群体倾斜,通过 “定向消费券” 直接提升其购买力,而非普惠性补贴;二是延伸至服务消费与中小商户,如对餐饮、家政等行业提供经营补贴,带动就业与消费双提升;三是结合 “性价比消费崛起” 趋势,支持国货品牌升级,满足 “低价不低质” 的市场需求。
中期需破解 “收入预期” 瓶颈,筑牢消费基础。居民储蓄意愿高涨的根源是 “收入不稳定”,单纯补贴无法根治。财政政策应联动社保改革: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职业技能培训等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另一方面,完善医保、养老等社会保障,降低 “预防性储蓄” 动机。例如,可将部分财政资金转向民生支出,如扩大低保覆盖、提高医保报销比例,让居民 “敢花钱”。
长期需推动 “结构转型”,平衡消费与投资。中国居民消费率低不仅是政策问题,也与城镇化阶段、产业结构相关。财政政策应避免 “非此即彼”,而是 “消费与投资协同发力”:在消费端,培育服务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增长点,推动消费从 “实物为主” 向 “实物 + 服务” 升级;在投资端,聚焦 “新型基建” 与 “民生短板”,如 5G、城市更新、职业教育等,既创造岗位,又为消费升级提供支撑。正如秦聪所言,政策需判断 “投资向消费转移的拐点”,在不同阶段动态调整重心。
结语:消费刺激需突破 “储蓄 - 收入” 循环
居民存钱意愿高涨与消费市场分化,本质是经济转型期 “风险预期” 与 “发展信心” 的博弈。财政政策是否应更多刺激消费,不能简单下结论,而需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短期刺激需 “精准滴灌”,避免补贴低效与需求透支;二是中期需锚定 “收入提升”,通过社保完善与就业支持打破 “储蓄 - 紧缩” 循环;三是长期需立足 “结构优化”,让消费与投资在更高水平上动态平衡。
当前消费的核心矛盾不是 “没钱花”,而是 “不敢花”——10.77 万亿元的住户存款增量,恰恰说明居民有消费潜力,只是被收入预期压制。财政政策的关键,是通过 “短期补贴稳信心、中期改革提收入、长期转型优环境”,让居民从 “被动储蓄” 转向 “主动消费”。唯有如此,才能在居民存钱意愿高涨的现实下,让消费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 “稳定器” 与 “压舱石”。
作者:沐鸣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特斯拉:业绩困境下的转型与未来...07-25
- 居民存钱意愿高涨下,财政该更多...07-25
- 6名大学生浮选槽坠亡事故:多维度...07-25
- 对话关明生:创业必须想透的三个...07-25